行進中國·高質量發展看天津一城融盡“長”與“漲”人民網“行進中國”天津調研采訪團
“風箏魏”作坊里飄來竹香,“年畫娃娃”道出吉祥,“泥人張”指尖捏出趣味……沿海河漫步,隨時感觸天津的百年時光。
千年鹽田換“新鹽值”,工廠流水線秒下線一輛電動車”,腦機接口研究讓科幻照進現實……往新城行進,時刻撞見天津的創新活力。
渤海的潮聲漫進天津,訴說著這座老城的新故事。
“天津之眼”摩天輪。人民網記者 崔新耀攝
夜幕下的“天津之眼”一亮,海河就是一座“光影舞臺”。千年絲路盛景重現,眨眼間商貿駝隊化作中歐班列的鋼鐵洪流,穿梭在兩岸燈影幻化的時空里。光影蔓延到海河之上,14座橋梁次第點亮,解放橋的鋼筋鐵骨映出烽煙過往,獅子林橋的群獅百態窺見市井繁華。今年,天津升級海河光環境,以橋為筆、以光為墨,勾勒出城市的文化脈絡。
記者在上合組織峰會新聞中心體驗放飛“數字紙鳶”。人民網記者 唐心怡攝
老手藝更是追起了“科技潮”。非遺“風箏魏”走進上合組織峰會新聞中心,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紙鳶漫游”,在名畫《仙山樓閣圖》中穿越時空。楊柳青畫社所屬的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嘗試運用新技術,讓年畫娃娃“活起來”,給游客講故事。“我們希望用年輕人熟悉的方式,傳遞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楊柳青畫社木版水印傳承人蘇麗妍,始終在思考如何更好推動津派文化的新傳播。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2025年上半年,天津迎來近1.35億人次游客,同比增幅3.9%,國內游客旅游花費達1437.61億元,同比增長12.1%。文脈悠長,傳承聲“漲”,天津守住了文化根脈的“魂”,把文化軟實力轉換成了“硬實力”。
“十四五”開局之初,天津播下“制造業立市”的種子,現已長成枝繁葉茂的“產業林”。目前,天津是全國工業體系蕞完備的城市之一。
愛瑪電動車工廠里,工人們在流水線上有序作業。人民網記者 崔新耀攝
“雙輪制造”產業成績亮眼:“天津造”自行車出口量連續12年穩居全國頭部,“天津造”電動車已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優貝自行車現代化智造工廠,80%的童車零部件是自主原創設計,關鍵部件更經實驗室10萬次耐久測試打磨;在愛瑪電動車工廠里,機器人集群協同生產平臺“點燃”效率引擎,助力工人生產,實現“30秒下線一輛整車”。以技術提升品質,“天津智造”在國際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記者在天津大學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體驗“意念寫字”。人民網記者 孫一凡攝
近年來,天津的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高新技術不斷迭代,新動能不斷壯大。“運用腦機接口技術,大腦里的念頭能被‘讀懂’,患者能重新‘說話’!”天津大學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副主任劉秀云介紹,他們研發的“神工”系列腦機交互設備,讓醫學設備更智能,為肢體功能康復提供了更多可能。
今年1月至7月,天津市規模以上工業同比增長5.1%,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1.7個百分點,交出了一份“量穩質升”的優異答卷。
天津發展新質生產力,“漲”勢強勁,動力持久。國家超算互聯網平臺上線%;全球蕞大具身智能數據工廠開建,每年可生產高質量數據近2億條;“北方數據谷”在天津落成,瞄準“數據銷毀”發力,著力攻克數據行業閉環的“蕞后一個字節”……
天津著力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獲批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平臺經濟規模達到6000億元,與上合組織國家圍繞智慧城市、產業數字化轉型、跨境電商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中巴汽車產融數據綜合服務平臺等一批項目落地建設。
依托特色園區建設,天津“筑巢引鳳”,迎來發展新機遇:地處靜海區的子牙經開區,以“綠”為媒,把“廢舊資源”變成“城市礦產”:3年間,天津新能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讓219萬噸再生資源“流動”起來,達成880億元交易額;格林美(天津)城市礦產循環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吃廢吐新”,讓廢舊鋰電池搖身變為梯級利用電池……
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經濟合作平臺在天津揭牌成立。人民網記者 崔新耀攝
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在天津舉行,取得的成果之一便是在天津落戶三大務實合作平臺: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綠色產業合作平臺、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經濟合作平臺、中國—上海合作組織職業技術教育合作中心。這些平臺將以中國新發展為上合組織提供新機遇,也將為天津按下“聚流量、集留量、漲增量”的快進鍵。
一水連起老與新,一城融盡“長”與“漲”。天津正以歷史為錨,以創新為槳,讓“長”的積淀托舉“漲”的航程,在渤海灣畔書寫時代新篇章。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由天津廠房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400-0123-021 或 13524678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