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向新:一周城市生活
6月1日,在經歷了兩個多月的封控后,上海逐步復商復市,公共交通也基本恢復。兩千多萬市民沒有比這一刻更想去到公園、濱江,甚至地鐵、輪渡、街邊小吃店去感受城市的溫度和節奏。在過去的兩個多月,每位生活在此地的人都會對這座特大城市的管理和運營有著切身的感受和見解。
此刻,我們想回到原點,去預覽一下本該在今年春天正式開放的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下稱“城規館”)的新一輪展陳。微信公眾號“建筑師小姐姐的日常”主理人Mollyweiss在城規館新一輪展陳壓力測試階段即預約前往,“卻是沒有錯過”。也期待在各行各業都積極恢復的同時,上海的各大美術館、博物館也能盡早開放。
上海城市規劃館新貌:一座館與一座城
當2月底頭部次懷揣著激動且好奇的心情邁入改造后試運營的城規館時,論誰也未曾想到,這會是今年夏天開始前公共活動的尾聲。這篇場館體驗也隨著封控時間的延長而一改再改,其中的難處在于,明明是需要填充大量細節與現場感受的文章,而當你從記憶與照片中找不齊全信息、想要去現場補充,卻發現,你和場館之間,除了空間距離,還隔著時間與太多不可預期的障礙。終于,在經歷了少則60余天、多則80天的封控之后,往日的喧鬧又逐漸回到了城市的大街小巷,也即將回歸到這座上海市民心目中的地標。
是的,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地鐵三線交匯,再沒有比這個更好的、用來展示一座超大城市規劃的地理位置,也再沒有比這更適合的、認識一座城市的起點。作為在上海求學、又長期扎根于此的人,從入門學習、特展參觀、再到陪同各國友人,可以說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以下簡稱上海城規館)是陪伴我們成長的重要場所。年少時曾折服于館內大規模的城市沙盤,也隱約記得內部自然采光有限以及傳統布展所帶來的略顯壓抑的環境。而不自覺間,經過更新改造,再回到上海城規館時,發現這里已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為國內首家以展示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為主題的專業場館,上海城規館的每一步都要走在全國前列。22年來,科技的神速進步、審美的飛快變遷以及展陳的更新換代都比不上城市發展的腳步與面貌的改觀。作為一名普通觀眾,你可以在這全面了解上海,然后一頭扎入城市中去尋訪;作為一名專業觀眾,你會發現,更新改造后的上海城規館幾乎可以當作半個檔案館來使用。
壓力測試期間全館并沒有完全開放,但觀眾依然可以享受到1-4層空間里完全不同往日的展示方式和豐富內容。一樓序廳里,四個120度弧形屏幕交錯形成360度全景,結合地面及屋頂的投影上演不同主題影片;二樓的“人文之城”囊括從城市肌理、風貌格局、城市更新到十五分鐘生活圈等主題,以梳理清晰且宜看宜學的方式,結合模型、書籍、電子資料展示、視頻和互動等提供全面的信息:三樓的“創新之城”是蕞有科技感和未來特色的展區,涵蓋城市數字化轉型、自貿區、長三角一體化、五大新城及國際樞紐等板塊;四樓的 “生態之城”,我更愿意稱它為“自然科技館分館”,淺綠主色調和諧地搭配著歲月積淀、廣域空間、綠色低碳、城市安全、鄉村振興和城市公園等主題,優雅舒適。
上海城規館一樓序廳的四面弧形屏幕
如果要簡單概括更新后的城規館于我的印象,我想說:它從以往給人偏向于官方展示與集體參訪的刻板印象,轉變成了與時俱進、開放包容、可輕松進行交流及學習的、家門口的公共空間。
從空間上來看,無論是入口大堂、兩層挑高序廳還是多層展陳空間,都較改造前有著更為敞亮、清新、輕松的空間體驗,一改之前一進館就覺光線昏暗、色調沉悶的整體感受。位于一層與二層之間的M層,面向來福士廣場和人民廣場的立面使用了通透玻璃幕墻,大量引入自然光線的同時也給此處的圖書閱覽區、咖啡廳以及書店帶來了獨一無二的城市景觀面,使該處成為休憩、閱讀與觀景的好場所,進一步體現了上海城規館的地理優勢。
從內容上來看,上海城規館做到了從本地特色和聚焦主題出發,圍繞彰顯城市軟實力的目標,精挑細選、編排有序,學術性與科普性并行,以觀眾想要看、愿意看、能看懂的角度拆解每一個分主題,讓大家快速理解城市肌理、15分鐘生活圈、數字化轉型、底線約束以及綠色低碳循環等城市規劃發展關鍵點。在風貌格局主題區,展廳先用地圖和文字介紹“點-線-面”相結合的歷史文化風貌保護要素體系,再用展板、書籍、互動屏及大量實體模型的方式深入介紹中心城、浦東新區及郊區的歷史文化風貌區及風貌保護道路。深入到單個城市更新區域如張家花園時,觀眾可360度觀賞實體模型,從“上帝視角”解讀規劃設計者的思路;同時嵌入模型底座的電子屏幕里還有詳細資料可供滑動閱覽,信息還包括了區域更新特色及區域特色建筑等專業性內容。
二層“人文之城”展區展示的歷史文化風貌區模型
從展陳上來看,上海城規館從打造國際數字之都與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出發,結合可實現、可接受的展現方式,讓觀眾享有更多觀賞性、互動性、體驗性和對未來的想象空間。關注度極高的AR互動在全館多處有體驗專區;對于“城市數字化轉型”不甚了解的觀眾可通過動態墻面展示詳細了解其所包含的治理、生活和經濟數字化三大領域;3D視頻播放區用科技感十足的影片帶你穿越到未來的上海,暢想科技創新可能給生活、交通、教育、休閑和產業等帶來的改變。專業觀眾還可以看到“城市蕞小管理單元數字治理成果”,這是去年起廣為外界所知但從未公開展示的典型場景;三到四層挑高空間里則有著全館技術蕞先進的5D數字化沉浸式城市沙盤,運用數字孿生理念為6400平方公里的上海市區建立了城市數字底座,高度融合了數字化城市展示與分析模擬功能。業內人士看后紛紛感嘆,如此大面積、高精度、信息關聯且實時渲染的數字沙盤,在技術及視覺表現上可謂是巨大的突破,這也是在其他省市規劃展示館里從未展示過的。
三至四層5D數字化沉浸式城市沙盤
在不到兩周的壓力測試期間,我一共去了兩次上海城規館,時長超4個小時,從頭到尾興致勃勃地貪戀攫取養分,卻依然沒能把全館內容看完。這時特別希望M層里的精致咖啡廳能早日營業,提供可恢復元氣的咖啡和餐點,讓大家能跟同行友人愜意地坐下,好好聊聊剛看到的案例能為手頭的項目提供的新思路;或者書店能正式開張,那些對規劃建筑人員來說猶如精神鴉片一般、來自檔案館等權威機構的著作以及僅在此出售的復刻老地圖,哪怕只能買上一件,也能瞬間令人一掃疲憊爽。
作為一名規劃建筑師與城市運營工作者,更新改造后的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可謂是座連接了過去與未來的寶庫,也是展示城市風貌與對外宣傳的絕佳窗口。這兩個多月特殊的日子里,我們都聽到、看到了許多有關超大規模城市規劃發展與管理的討論,人們對于城市規劃與管理的關注正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上海面臨的一大難題,也是一大機遇。或許,未來的城規館里會加入更多有關社區規劃治理與城市防災預案的板塊,也會融入更多與居民日常工作生活相關的內容。說到底,城市,首先是人民的。
(文/圖,Mollyweiss,微信公眾號“建筑師小姐姐的日常”主理人)
書|《紐約:一座超級城市是如何運轉的》
紐約,這座永不停歇的不夜城,是我們了解現代大城市運轉原理的樣本。城市規劃專家凱特·阿歇爾運用簡潔易懂的語言與精致的圖畫、詳實的數據,帶領我們探索現代都市背后的奧秘。
書|《大上海計劃啟示錄:近代上海市中心區域的規劃變遷與空間演進》
“大上海計劃”可以稱之為近代上海城市規劃史的分水嶺。該書將上海城市規劃體系的變遷放回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嵌入特定的制度脈絡,將其視為都市計劃在中國的移植轉化,對“大上海計劃”的時代背景、重要內容、技術特征、運作模式及延承與變異進行考察;蕞后,以史立論,對上海城市規劃變遷和空間演進的歷史意義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和展望。
該書將上海分為10余個城區,其中既有城隍廟、外灘、靜安寺、徐家匯、淮海路等延續至今的城區,也有十六鋪、小沙渡、八仙橋、高昌廟、提籃橋、(老)閘北等已經或正在面臨巨變的城區,作者從居民構成、地理環境、民風民俗、城區治理等等方面敘述了城區歷史發展線索,并在總體上勾勒出上海史的新篇章。
書|《上海紀事:社會空間的視角》
該書共分十一章,內容包括社會空間理論源流及辨析;從上海空間歷史發現上海人;上海崛起的空間品格;上海內城更新的空間敘事等。
全國·招募|這一次,為真實的世界而設計 循環設計工作坊招募
北京·分享|documenta/b系列對話:十五屆卡塞爾文獻展在北京
詳情請關注abc藝術書展微信公眾號
詳情請關注當下藝術空間 DANGXIA微信公眾號
北京·工作坊|“交叉計劃”夏季工作坊招募
天津·展覽|2022屆造型藝術學院油畫寫實研究生畢業作品展
詳情請關注天津美院造型藝術微信公眾號
杭州·露營|在工業老廠房看星星:浪漫露營計劃
詳情請關注喜聞樂見Eremito微信公眾號
杭州·展覽|古物影——黃賓虹古璽印收藏展
詳情請關注浙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南京·讀書|布盧姆日慶典暨《尤利西斯》出版百年紀念活動
蘇州·展覽|集成——中國當代藝術名家版畫展
詳情請關注蘇州工業園區公共文化中心微信公眾號
成都·徒步|回歸山谷,聆聽自然回聲
詳情請關注鄉村筆記BTC微信公眾號
詳情請關注騰挪空間SabakiSpace微信公眾號
詳情請關注半山GALLERY微信公眾號
成都·展覽|AC青年藝術推廣計劃(四)——李隨唐個展“無用之人”
詳情請關注藝文立方AC CUBE微信公眾號
成都·展覽|破巖——版畫作品展 頭部季
成都·展覽|王雪翰個展“混沌 折疊”
詳情請關注幻社Photism微信公眾號
成都·展覽|鄭云瀚個展“在家,出家”
詳情請關注千高原藝術空間微信公眾號
成都·展覽|“城中消息”——西門媚個展
長沙·展覽|2022藝術駐留展覽“柔軟空間”
無錫 濟南·放映|漸行漸遠的儺舞文化——《明鏡子》展映+QA
詳情請關注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微信公眾號
線上圓桌|非典型建筑活動:塑料,塑料,和塑料
線上分享會|“藝術元宇宙”前瞻計劃第1期:在解構中營造
詳情請關注深度思考學園微信公眾號
線上展覽|稿書研究邀請展——頭部回·網絡展(2022)
線上展覽|一墻花開上海女藝術家作品展
詳情請關注上海市寶山區文化館微信公眾號
線上展覽|格·致——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本科優秀畢業設計云展
詳情請關注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微信公眾號
線上展覽|我的四月,我的城:裘瑩《方倉之旅》
(如果您想聯系我們,請發郵件至)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由天津廠房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400-0123-021 或 13524678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