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泰達瞬間|鹽堿荒灘上的綠色奇跡(有聲)
1984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春潮,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應運而生,成為首批14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此后經年,從茫茫無際的鹽堿荒灘到國際一流產業新城,一代代意氣風發、熱血沸騰的泰達人,在這片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熱土上,不斷掀起改革創新的浪潮,打造對外開放的高地,開創了諸多改革開放史上的先河,貢獻著眾多制度創新的范例,探索出多條突破性的有效路徑。天津經開區是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的生動縮影,譜寫出中國改革開放史上蕞壯麗的篇章之一。
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在建區40周年之際,天津經開區管委會與天津新聞廣播合作推出《四秩芳華:中國改革開放中的泰達瞬間》欄目(天津人民廣播電臺FM97.2 天津新聞廣播,每周三0:00-1:00首播,13:00-14:00重播),共同回望波瀾壯闊的發展征程,以文字與聲音定格一個個中國改革開放史上的“泰達瞬間”,向中國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致敬,向每一位為泰達發展作出貢獻的開拓者致敬!今天讓我們走進中國改革開放中的泰達瞬間第十集——鹽堿荒灘上的綠色奇跡。
40年前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選址在塘沽鹽場三分場啟建,當時那里水溝縱橫、淤泥沉積,拓荒者們在鹽堿荒灘上起步、艱難前行。這片“鹵水池”,一度也曾被認為是“綠色植物的禁區”。建區之初,為了改變生態面貌,給投資者創造一個優美的環境,泰達人勇敢地向鹽灘發起了挑戰,經過反復實踐,創新技術,創造了生態綠化從無到有的奇跡。
作為我國首批設立的國家級經開區,泰達是一座“重工業”園區,自身產業結構偏重,減碳壓力大,但這里也是我國獲得國家綠色品牌蕞多的工業園區。從建區伊始泰達人就發出“變萬古荒灘為永久稅源”的宏愿,到在國內開發區中率先思考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再到產業低碳化、能源低碳化、管理低碳化、基礎設施低碳化等全方位推進區域綠色建設,天津經開區走出了一條綠色創新的發展之路。工業與生態的協調發展,為泰達帶來了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這里安家落戶,一座曾經寂寞的“孤島”蝶變成為一座繁華的理想之城。
天津經開區所在地,原是明末清初時開辟的鹽場。數百年來,土壤浸蝕,含鹽量高,1立方米土體平均含鹽量4.73%,蕞高達7%,曾被權威的日本綠化專家判過“死刑”——“植物禁區”。
為了盡快改變開發區的生態面貌,給投資者創造一個優美的環境,泰達人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經過反復實踐、創新技術,成功形成了預埋地下管道、配合洗鹽排鹽技術、土壤置換的一整套方案,創造了為世人稱道的綠色奇跡。在1990年召開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鹽灘綠化評估鑒定研討會”上,專家們對這一研究成果給出了一致意見:天津經開區鹽灘綠化應用技術為國內首例,建議在開發區今后建設中推廣應用。此后二三十年間,泰達綠化公司被全國各沿海城市爭相請去實施城市綠化,泰達這一整套的綠化理念和技術手段得以在全國相似的城市推廣。
泰達開創了在鹽堿地綠化的先河,無論是生活區域還是工業廠區,到處是鮮花和綠地,到處充溢著勃勃生機。建區10周年后,為了進一步提升營商環境,打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宜居環境,僅1996年和1997年兩年,泰達就集中投入3億多元用于改善城區環境,相繼興建了泰豐公園、青年園、雕塑公園、偉人廣場,成為園林綠化的精品代表。
坐落于泰豐工業園內的泰豐公園,是由泰豐集團和經開區管委會共同投資3000萬元建設的,沒有圍墻,不收門票,這種開放式、免費的理念,在當時是非常超前的,開創了國家開放式公園的先河。泰達人不僅讓白天綠起來,夜晚亮起來,更讓這里的一切都美起來。
自建區伊始,天津經開區就發出“變萬古荒灘為永久稅源”的宏愿。正是從那時起,泰達就把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與城市規劃,做到環保和總體規劃同步進行。這里制定了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產業政策,形成了符合環保要求的產業結構;建立了環境保護審批制度,在吸引投資項目上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對于批準入區經營的項目,堅決執行環境污染治理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三同時”,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動局面。為了保持這個清潔寧靜的環境,經開區曾推掉外商投資2億美元建立焦化廠的大項目,“請”走了臨時水泥廠,投資1.3億元在區外修筑了入港運煤路。
而隨著大量工業企業的進駐和發展,天津經開區又是全國蕞早開始思考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開發區。2009年,天津經開區就開始著手研究低碳經濟。2010年發布了《創建“中日(國際)合作低碳發展示范區”工作方案》,成立了全國首個專業促進區域低碳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天津泰達低碳經濟促進中心,搭建低碳發展國際交流的渠道,推進企業吸收低碳理念。隨后的十余年,天津經開區從產業低碳化、能源低碳化、管理低碳化、基礎設施低碳化等全方位推進園區的綠色化建設。
2020年,中國政府承諾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泰達的低碳之路也由此進入新階段。這里逐漸確立了“1+N+X”的減碳思路,即1份指導性方案《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碳達峰實施方案》;“N”個若干重點領域的協同減碳行動,主要包括制造業低碳發展、能源低碳轉型、城市更新碳達峰、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金融創新助力碳達峰、深度參與國際合作、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七大領域;“X”指打造若干重點項目,支撐實現減碳目標。綠色低碳和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從而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開放、綠色、共享,作為以實體經濟為根基的工業園區,天津經開區深知,只有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堅持走綠色低碳道路,建立綠色化的產業體系,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打造一座產業高質量發展與人民高品質生活和諧統一的產業新城。
以發展建設如火如荼的南港工業區為例,與傳統化工園區煙塵密布的“刻板印象”不同,在這里,項目建設熱火朝天卻無煙塵飛揚,生產緊鑼密鼓但依舊天藍水清。南港工業區一方面做好園區能源供給低碳轉型;另一方面與企業合力推動降耗,打造全國領先的綠色化工園區。全國首個冷能梯級利用示范項目,充分利用LNG接收站和乙烯裝置的換熱特點,達成中石化LNG與120萬噸乙烯/年兩大超級項目的冷熱互供,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萬噸;年內將達產的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一體化(30萬噸示范)一期項目,每天可生產15萬噸海水淡化水,每年可替代地表用水5000萬噸……一系列的“全國首個”和“創新開展”,又反哺著“鏈”上項目的招引,低碳與產業強鏈的正循環已然形成。
打造綠色低碳制造體系,實現產業低碳化,離不開區內眾多企業的具體實踐。在一汽-大眾華北基地的綠化帶上,大片整齊排列的光伏設備已經投入使用。該基地在屋頂、地面、車棚鋪設的光伏裝機容量合計約13兆瓦,每年可提供1500萬度清潔電力,減碳約1.1萬噸。自2018年進入運營階段以來,基地先后開展了100多個節能減排項目。在泰達,類似的綠色低碳標桿企業紛紛涌現。
秉持“產業綠色化、綠色產業化”的發展理念,泰達在不斷推動存量產業綠色升級,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鏈的同時,也在持續引育清潔能源、節能環保類的綠色低碳產業。維斯塔斯、施耐德、SEW、威立雅等世界500強綠色產業企業在此集聚。未來,泰達將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綠色化工新材料、節能環保裝備,以及氫能、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推動重大項目加速布局,支撐綠色產業發展壯大。
截至目前,天津經開區累計有國家級綠色工廠30家、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2家、天津市綠色工廠78家,體現了經開區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綠色發展的新成效,初步實現區域綠色制造聚集示范效應。
在泰達交出的可持續發展“范本答卷”中,優異的成績遠不止于此——于家堡地區獲評APEC首例低碳示范城鎮,從8大指標體系規劃入手,實現綠色建筑覆蓋率100%,119萬平方米綠色建筑樓宇集中供冷,400萬平方米地下空間實現高度集約化發展;推動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目前區域內已擁有高標準綠色建筑42例,運用各類先進環保節能技術,打造“綠色辦公”場景;創造了從重鹽堿生態脆弱區到綠色宜居地的“生態奇跡”,綠化覆蓋率已經達到39.3%;經開區東區海綿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多年來基本上可以做到“大雨無積水、暴雨不淹城”;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南港濕地公園等一系列重要工程的實施讓城市生態品質大幅提升,城市綠色魅力愈發彰顯。
自2000年以來,天津經開區先后成為“ISO14000國家示范區”“中歐環境合作首批生態工業試點園區”、首批“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首批“國家低碳工業試點園區”“氣候友好型環境管理試點園區”和首批“綠色園區”。
在2023年6月底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天津經開區正式加入世界經濟論壇“產業集群向凈零轉型”倡議,成為中國加入這一倡議的首個國家級開發區、首個綜合型產業園區。邁向碳達峰碳中和新征程上,泰達在綠色低碳領域形成了眾多具有標桿示范作用的實踐,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產業基礎的低碳轉型升級之路。
“綠色禁區”變“綠洲奇跡”,歷經40年發展,昔日鹽堿荒灘“長”出了現代化工廠,建成了美不勝收的公園綠地,流淌著清澈的河道明渠……泰達因產聚人、因人成城,又因城促產,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環。2023年,天津經開區被評為“全球首批可持續發展目標示范區50強”,為中國產城融合發展提供了“泰達樣本”。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由天津廠房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400-0123-021 或 13524678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