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大事|鄉村振興天津故事紀實·援青篇】青藏高原靈秀地——尖扎縣文旅產業嬗變記
提起黃河,你會想到什么?是長河落日圓的蒼涼?是遠上白云間的孤寂?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洶涌?還是奔流到海不復回的一往無前?都對。然而,壯闊野性的黃河,在青海省東南部的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卻收起了奔騰的氣勢,變得靈秀和平靜。德吉村,就靜靜依偎在黃河的臂彎里,山巒疊翠,水光云影,在藍天和陽光的輝映下宛若綠毯上的寶石。
中國蕞美休閑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森林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一個個耀目的“頭銜”為德吉村打上了“文旅”的標簽,2021年11月,德吉村又入選了文化和旅游部100個“體驗脫貧成就助力鄉村振興”全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案例。如今,曾經無人問津的荒灘在天津對口支援青海前方指揮部的幫助下,變成了炙手可熱的網紅打卡地,“青海小三亞”在文旅融合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版本升級,產業層級亦得到新的提升。
德吉村村民交巴吉的家,磚紅色屋頂,米白墻面,黃色松木大門,坐落在山水之間,好似一幅美麗的鄉村油畫。夏日傍晚,一家人歡聚一堂,“新家舒適溫馨,農家院生意紅火。德吉村漢語的意思就是幸福村,我現在就是過著蕞幸福的日子!”交巴吉的臉上露出燦爛的笑。
這樣的日子放在幾年前,沒人敢想。“過去我們大多住在淺腦山區,都是土坯房,出行靠走,喝水靠背,用電也不方便,信息閉塞。”交巴吉說,“雪災時牛羊會被凍死;家里人生病,要走很遠的路才能看病。現在搬下山,再也不怕了。”
2016年9月,尖扎縣提出“山上問題,山下解決”的思路,將易地搬遷作為一項重要舉措,在德吉村投入近7000萬元,將251戶946人搬遷下來集中安置。“其中天津援建資金1185萬元,在德吉村的整村修建及發展過程當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目前德吉村以文化旅游+鄉村振興的模式,帶動更多老百姓就業,引導當地群眾走上旅游致富之路。”尖扎縣鄉村振興局局長楊吉加介紹。
天津援青干部、尖扎縣副縣長王鑫介紹說,“德吉村2018年被評為中國蕞美休閑鄉村和全省移民易地搬遷安置示范點。2020年被評為全國第二批鄉村旅游重點村,真正成為黃南州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如何更好更精準地實施國家政策,讓百姓普惠受益?如何使脫貧群眾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呢?如何讓搬下來的村民有效的融合,讓曾經的牧民成功轉型旅游從業者,讓德吉村可以一直成為“網紅打卡地”?鄉村振興的藍圖已經繪就,如何守住不返貧的底線,同時讓德吉村真正實現“能致富”的目標呢?天津援青干部和當地干部群眾一直在深入探討德吉村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模式。
王鑫告訴中國小康網,“首先,我們要轉變村民的經營理念,積極引導并協助村民練就旅游服務的技能,提高專業化水準,提高游客在德吉村的旅游體驗,拒絕等靠要的思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參與市場化的經營,打造有特色的農家樂,讓游客能夠真正愛上的德吉村,成為回頭客。我們天津援建積極聯系攜程天津公司,計劃為當地百姓對接攜程大學,為他們更好的提升專業化旅游服務水平提供培訓機會。這也是德吉旅游從脫貧攻堅的1.0向鄉村振興2.0提升轉變的過程。”
單一的農家樂,已經無法滿足游客高品質旅游的需求,因此,天津援建因地制宜,科學謀劃,積極幫助德吉村開發多種旅游項目,融入民俗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等文化元素,促進德吉村多種產業的融合發展。“目前德吉村也在積極開發水上樂園、射箭文化場所、自駕游營地和高標準蔬菜溫棚采摘,讓中國蕞美休閑鄉村真正落地落實。”王鑫說。
除了德吉村,同樣是黃河沿岸的來玉村是尖扎縣易地搬遷工作中,又一個成功典范。
德吉村到來玉村的連廊公路已經建成通車
原先的來玉村在海拔3400米的尖扎灘鄉上,那里生活極其困難,2019年整村實現搬遷。2020年,天津援建投入160萬元,對99戶易地搬遷藏族群眾庭院外立面擋墻進行了修繕,同時修建了廣場的活動區域,如籃球場、人行步道等。還投入了140萬元,援建了德吉村到來玉村的連通道路附屬設施。“今年,我們投入700萬元,將對德吉村到來玉村的連廊進行援建,計劃修建帳篷營地、自駕游營地、公益設施和觀景臺等基礎設施,更好的滿足來玉村旅游開發的需要,全面助力黃河民宿頭部村的建設工作。”王鑫說。
作為易地搬遷的安置點,目前來玉村已經在民宿、旅游、光伏、采摘、服裝加工這五大產業的發展中初具規模,現在的來玉村,多業共生,多輪驅動,可以滿足各方來客吃住行游購娛的需求,積極打造黃河民宿頭部村,成為尖扎縣鄉村旅游的又一網紅打卡地。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守在黃河岸邊,可以吃上旅游飯,那不具備發展文旅條件的村落怎么辦?王鑫和援青干部們,把目光放在了產業層級提升上。
我們采訪的前一天,兩輛專用運輸車載著201頭種豬到達尖扎縣萬頭生豬養殖場,這是天津援建萬頭生豬養殖場豬舍中迎來的頭部批生豬。
在尖扎縣畜牧獸醫站的指導下,工作人員將201頭種豬送進尖扎縣萬頭生豬養殖場。
黃南州尖扎縣萬頭生豬養殖場是天津援建重點項目之一。2021年,天津援建投入210萬元項目資金為該豬場新建四棟豬舍,其中公豬舍一棟、種豬舍一棟、妊娠舍兩棟,總建筑面積2070平方米。2022年,天津援建再投入540萬元資金進行二期廠房建設,計劃新建4棟生豬養殖廠房,進一步滿足生豬養殖需求。
王鑫介紹:“在決定援建該項目初期調研時,發現項目所在的黃南州,全州范圍內生豬年出欄數每年不足1000頭,完全無法滿足本地區的內部需求。生豬養殖育肥在這一地區為行業空白,勢在必行。天津援建精準發力,結合當地所需,充分利用糧食和勞動力的資源優勢,將實施規模化養殖,提高綜合競爭能力,也將帶動本地畜牧業增長方式的轉變。”
青海謳賅瑞養殖有限公司位于尖扎縣坎布拉鎮。占地402畝,計劃總投資1.39億元,將建成存欄1000頭基礎母豬繁殖基地一個、5萬頭生豬育肥基地、飼料加工廠一座、500畝種植基地、10萬頭生豬屠宰廠一座,形成一個綠色養殖產業鏈綜合基地。總經理胡利說:“公司高度重視設備設施在提高生豬生產效率方面的作用,結合當地情況,借鑒規模化養殖廠家的優勢,引進了自動清除糞便自動存儲等各種先進設施設備進行優勢集成,爭取形成標準、高效、綠色、環保的豬場建設模式。”
與傳統養殖相比,尖扎縣生態循環養殖建設項目(萬頭生豬)可有效實現循環經濟發展。依托尖扎農牧結合、草畜結合的天然條件,以“種養結合、農牧互補、循環利用”為發展思路,積極探索“以糧帶草、以草促牧、以牧聚肥、以肥返田”的高原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促進尖扎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同時,以生豬養殖糞便綜合利用為抓手,進行有機肥生產加工,并逐步形成“豬糞便-糞便加工有機肥-農作物-生豬飼料”,這種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實現變廢為寶的目的,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和農業廢棄物多層次利用,形成了種養小循環、農牧業大循環的發展格局,不僅促進了全縣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更有力的助推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天津援建青海高原祥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種植基地提升溫棚項目
在尖扎縣康楊鎮青海高原祥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的溫室大棚內,忙得滿頭大汗的白恒瑋告訴中國小康網,他在這里種植熱帶水果已經第三年,經過土壤改良和技術改良,高原火龍果已經進入了豐產期,畝產可達到8000斤左右,年收益相當可觀。而且,不僅可以解決當地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還幫助這些村民在高原水果的種植方面實現了從零基礎到技術能手的轉變,在技術層面也為當地鄉村振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頭部年時,在冬天遇到了低溫的難題,為了保證火龍果的生長溫度,不得不購買電熱保溫裝置,極大地增加了種植成本。去年,天津援建為我們修繕溫棚門洞30座,改造溫棚外墻面7座,購置電機、塑料棚膜、棉被等,解決了棚內溫度難題,不僅解決了企業運營成本,更保證了火龍果的生長,還使花期提前,增加了一季的結果期,大幅提高經濟效益。”白恒瑋說。
王鑫介紹,2021年,天津援建尖扎縣特色設施農業建設項目,投入130萬元用于青海高原祥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種植基地,幫助其提升改造溫室大棚,項目完成后,該基地每年可向市場提供水果番茄約15萬公斤、高原火龍果2.5萬公斤、高原網紋甜瓜4萬公斤。去年實現年銷售收入約470萬元、凈利潤274萬元,直接帶動就業人員30余人、間接就業人員50余人,輻射帶動350余人,同時高原火龍果的成功種植填補青海省熱帶水果種植的空白,也極大帶動了周邊鄉鎮開展蔬果種植,有利于帶出更多農民企業家,促進當地果蔬種植地基及產業園的發展和形成,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從文旅版本升級,到產業層級提升,尖扎縣在天津援建的幫助下,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實現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的嬗變,從無到有,從有到興。正如“德吉村”三個字的幸福寓意,尖扎縣乃至黃南州的人民,日子會越來越幸福。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由天津廠房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400-0123-021 或 13524678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