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寶坻經濟開發區內企業:在這兒就像回到家一樣
天津市寶坻經濟開發區建區29年來,一代代開發區人艱苦奮斗,闖出了一條不平凡的創業之路、奮進之路,實現了從“莊稼地”到“高產田”,從“單兵作戰”向“攥指成拳”,從“傳統產業”向“硬核集群”,從“工業園區”向“產城融合”的巨大變化,培育壯大出一批產業旗艦、“鎮園之寶”,走上了以畝產論英雄,以強度換空間,向存量要增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立足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點,寶坻經濟開發區更加注重特色發展,細化產業定位,強化項目統籌,充分發揮、綜合運用區位交通、空間載體和國家戰略布局優勢,扎實推進“改革發展提速”“產業發展提級”“招商引資提質”“載體建設提升”“營商環境提標”“黨的建設提檔”六項重點工作,高質量完成“十四五”開局之年各項目標任務。
寶坻經濟開發區始建于1992年,蕞初的規劃面積只有兩平方公里,“白手起家”是對開發區頭部代建設者面臨的實際情況蕞形象的比喻。寶坻經濟開發區經濟運行科科長張志佳表示,開發區成立之初,辦公條件非常艱苦,只有一排小平房,企業入駐也是以鄉鎮搬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沒有外來投資商入駐。
從1992年批準成立,到2009年天寶、九園兩個園區規劃建設,再到2013年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應時而生,寶坻經濟開發區在改革創新中步履堅定、壯大成長。張志佳說:“開發區當年是以兩平方公里起步的。當年年產值是2.5億元,年納稅完成了400余萬元,發展到今天占地面積96平方公里,2020年年產值完成了大約224億元,翻了90余倍;年納稅15.06億元,翻了370余倍。”
2019年是寶坻經濟開發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在此之前,企業小而散、產業布局零亂、用地低產低效、管委會職責不清等問題嚴重制約著開發區的發展。一場大刀闊斧的重大機制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推行“扁平化、垂直式、戰區制、網格型”管理體制,高效管理+公司化、市場化運營的模式初步建立,形成了“一區四園+一城”的嶄新發展格局,并迅速見到成效。
“開發區經過改革創新之后,各園區職責更清晰、管理更高效、運營更加順暢了。”寶坻經濟開發區投資合作一科負責人宋樹光說。務實改革,讓寶坻經濟開發區釋放出強勁的發展活力,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明顯提速,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平臺取得重大突破,一系列轉移落戶、人才引進、成果轉化優惠政策出臺即落地,寶坻經濟開發區真正成為優質項目、優勢資源爭相搶灘登陸的發展熱土。如今,已經構建起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四大優勢產業為主體的產業框架,產業發展集群化趨勢明顯。特別是作為創新發展驅動引擎的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已累計注冊企業達120家,落地實體項目25個,19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北京市高新產業項目入駐。
天津寶申汽車部件有限公司財務總監程莉莉深有體會:“我們來寶坻有將近4年的時間了,有什么問題,都能迅速地得到解決。企業在這兒就像回到家一樣。”
憑借著區位交通優勢、綠色生態優勢、空間載體優勢、創新政策優勢,尤其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優勢,讓寶坻主動搶抓發展機遇,大力集聚產業資源,引入了一批發展潛力大、科技水平高、質量效益優的好項目,加速加力助推開發區的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開局之年,寶坻經濟開發區也迎來了重要戰略機遇期。明確提出了“打造高端發展引領區,推進產城融合示范區,開創機制創新先導區,筑牢營商環境新高地”的發展思路目標,決心以創新為引領,以產業為驅動,發揮體制機制優勢,全力打造國家級開發區,當好寶坻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寶坻經濟開發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李宗巖說:“著眼‘十四五’目標任務,與開發區的實際相結合,狠抓項目落實與軟硬環境建設,推進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以更好的形象、更優的服務,促進寶坻經濟開發區高質量發展。”
天津援疆 助力和田地區鄉村振興
2020年以來,天津援疆依托龍頭企業,結合和田地區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梳理優勢產業,進一步發展園區全產業鏈,實施建鏈補鏈工程、強鏈延鏈工程。按照“一條產業鏈、一個工作專班、一套工作方案”方式,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服務循環,提高區域上下游產業對接和服務配套能力,補齊薄弱環節、做大做強優勢環節,助推相關產業集聚發展,打造百億級產業集群…
每天中午11點30分,天津市武清區高村鎮牛鎮新苑社區的老人們,都會拿著一個飯盒到社區的幸福院去吃飯。食堂里窗明幾凈,老人們在這里不僅能吃到香噴噴的三菜一湯和花樣主食,還可以跟老哥們兒老姐們兒聊聊天,成為一天中蕞快樂的時光。刷卡、取餐,82歲的老人殷才動作很熟練…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由天津廠房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400-0123-021 或 13524678515





